疫情全球蔓延与世界经济发展新态势云端学术研讨会召开 2020年04月29日 15:02:35 来源: 光明网

什么是安全的供应链?具体来说分为六种形态,分别是基于组织与网络韧性的全球静态供应链;基于供给有备份与需求可替代的国内应急供应链;基于时空转化而能够角色互换的外部弹性供应链;基于链主或核心枢纽地位,具有自主选择权或不可替代性的主动供应链;基于全产业链(NVC)基础的可平行、可交互式供应链;基于“帕累托最优”与“卡尔多改进”的全球动态供应链。

从上海来看,疫情的影响情况和全国有相似性也有差异,上海有一个特点就是外贸对于GDP的贡献正在不断地收缩,同时表现为一种逆差型的外贸,特别是高科技产品进口对于上海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外贸的结构性贡献要大于总体性的贡献。目前我国规上企业复工率已达99%,但是美日在华企业复工复产率徘徊在相对较低水平,接下去的动向值得关注。

疫情或会加剧美国经济长期失衡问题

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 孙立坚

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通过大量流动性投放的方式来修复金融资产的价格,使得企业和消费者的债务降低下来,运用金融市场估值较高的财富效应去带动大家的消费,从而带动服务业的就业市场。美国的消费者储蓄偏向于风险资产,而企业和政府偏向债务、安全资产的杠杆,这种结构的失衡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全球供应链的断裂伤及石油战略,石油期货市场金融家过度渗透和石油战略中政治家过度强调自己国家的利益更是加剧失衡问题。

经济危机倒逼美国政府大规模救市,美国采取了“发红包”的措施,然而救市资金在生产性投资领域的布局很少,同时这种大规模的救市政策是以天量的量化宽松政策为代价的,这种政策会以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渗透到贸易结算、投资币种选择等多个领域,企业暂时观望把自己过剩的资金采取金融对冲风险的手段作为应对风险的挑战。救市资金没有扶持实体经济反而造成更严重的金融价格信号的错配和泡沫崩盘的系统性风险。

一方面,美国政府享受货币的大餐扶持经济,政府的手会扭曲资源配置,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影响其他国家,中国可能未来受到美国的干扰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大批美国创新企业商业模式的改变令人担忧,即它们现在偏好杠杆融资,又在股市回购自己股票拉升估值来影响社会资金的流向,从而享受股市泡沫带来的财富效应,增加了金融系统性风险。此外,投资股市的储蓄占比在不断上升,助长了资产泡沫。泡沫受疫情影响一旦破裂,将使美国经济长期失衡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最终一些严重经济后果可能会转嫁到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头上来。

对此,中国应发挥全球供应链全方位参与的比较优势,弥补市场在外和技术在外的核心竞争力的短板,与此同时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良性互动的关系,解决过度依赖政策金融会带来的“产能过剩、库存积累、债务攀升、成本加剧、短板暴露”这种会导致经济恶性循环的问题。期待人民银行数字货币会产生对民间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发展的鲶鱼效应,从而提升大国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市场活力。

全球疫情危机将加速供应链的本土化、区域化和数字化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殷德生

疫情将使全球供应链呈现本土化的特征和趋势。目前全球供应链供给端处于中美德三足鼎立的格局,我国供应链主要集中在东亚,包括日韩和东盟地区;疫后在世界范围内将出现全球供应链的收缩,未来中国供应链本土化的发展将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驱动的供应链本土化趋势将会进一步强化。

疫后的全球供应链区域化也将得到加强。中国全球供应链的需求端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相对于欧美来说,中国的全球供应链区域性特征更为明显。中国的贸易更多地是集中在东亚地区,但目前东亚区域的供应链面临着来自东亚内部的贸易保护与中美贸易战带来的挑战以及疫情的冲击。中日韩在机械设备、电机电气设备、塑料及其制品等产业的出口供应链遭受的破坏最为显著。中日韩在航空航天器、光学及医疗仪器、车辆及零配件等产业的进口供应链遭受破坏最为严重。

疫后全球供应链的数字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从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中美两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在世界的排名分列第一和第二,远超其他国家。未来如何布局产业链的数字化对我国来说至关重要。我国拥有巨大的数字经济市场规模,未来产业链数字化的趋势和增速越来越显著。目前我国国内产业数字化融合程度正加速提升但相对于美国而言,我国的产业链数字化程度还相对较低。从区域来看,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亚洲,而亚洲地区目前的跨境数字流动规模在世界的占比仍偏小。从全产业链内部结构来看,我国制造业的数字化程度相对于服务业的数字化程度要高。

1 2 3 4 5 6 7 8
更多精彩,请关注丝绸之路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