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云儒:三度重走丝路 三度担任丝路文化传播使者 2017年12月18日 15:01:12 来源: 西安晚报

老百姓很关心——丝路援建企业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就业机会,带来了真金实银。丝路沿线各国的中国企业,最开始是热衷于开拓新空间,现在则扎下根来,在内部管理方面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逐步趋于成熟、稳定。中国企业薪水高、待遇好、有吸引力,当地老百姓愿意到中国企业工作。

记者:丝路是文化纽带,是民心相通的连心桥,在您这三次丝路之旅中,这方面遇到过哪些记忆深刻的人或事?

肖云儒:我回忆一些有趣的经历。这次车队在经过塞尔维亚、马其顿边境地区一个村庄休息时,一位开小店的山村老人乔瓦尼,见我们蹲在路边吃方便面,便热心地给我们烧开水,送来自酿的葡萄酒。他说,他知道中国修建了一条匈牙利通过塞尔维亚到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贯通中东欧南北的快线铁路,他说这条铁路经过马其顿,但是到不了他们这个山村,他希望中国能修建一些支线,让他们加快发展。当地乡村百姓也如此关切“一带一路”,知道它能给自己带来富裕的希望。

罗马尼亚胡内多拉省省长是一位中国通,他办公室里专门设了个“中国角”,摆着中国工艺品和书画作品,还有中国土特产“陕西八大怪”。他在讲话中详尽地推介本省的旅游资源,亲切地将罗马尼亚中国商会副会长、宝鸡人赵琦称为自己的孩子,“我有两个孩子,而赵是第三个孩子”。

上一次走丝路时,我们在伊朗的翻译何飞(中国名)先生,在我们回国后,也来到中国上海发展。两年来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组织伊朗乐队参加陕西卫视的丝路春晚和陕西电视台春晚,担任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主宾国伊朗的形象大使,成为丝路文化交流的明星人物。

我感到,丝路经济带现在已经由最初筚路蓝缕地激情开道,发展、提升为各国牵手深耕、科学共建这样一种新的态势。这种“新常态”,是“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一带一路”最为坚实的成果。

记者:在追寻丝路的过程中,您作为中国的文化学者,如何向丝路沿线各国人民传递来自中国的文化自信、西安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传递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中国精神?

肖云儒: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学者、作者、行者。一位学者,一路上既要有见有闻,更要有思有想。而所思所想又力求通过生动的见闻实例,来进行有温度的、新鲜的,又是极简主义的表达,每次得有一两个亮点,使现场听得有兴趣,大家能够心领神会。像上两次一样,这次也打算将沿途的文章集腋成裘,出版成书,给社会留下长久的文字成果。

我是一位作者、一位讲述者。一路上尽量完成好万里行团安排的十几次媒体采访,力争准确解读丝路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还承担了在每个国家论坛上的专题发言,发言时间虽然不长,但都要力争有地域的针对性,要对现场听众有所启示。每到一国,我在推介西安时都倾注了自己的创造性劳动。

比如推介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的历史文化地位,西安拥有中国仅有的多个世界文化遗产:秦兵马俑、丝路遗址、西安鼓乐。我在很多国家谈中国,谈陕西,大家都知道长安、秦兵马俑和丝路,这验证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毕竟文化自信需要外界的、国际舆论的确认。可以说,我们走丝路的过程,也是在世界格局中回望自身的过程。如今,外国人很羡慕中国,觉得中国在地铁、高铁、高速公路等社会公共设施及文化建设方面都卓有成就,而经济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支撑。在丝路上,中国商会在沿路崛起,到处都能看到中国商人、中国民营中小微企业家的身影。

经过三次重走丝路,我深刻地感受到,新时代的新实践,产生无数的新人物、新故事、新的精神状态,能给文学艺术创作带来取之不竭的素材。我们通过丝路这个窗口,更可以接触到另一种坐标上的人生故事和生存状态。比如我们陕西文学作者可以创作在异国他乡的陕西商人、华人、东干族人的生活。有一次,我在保加利亚开会时遇到的汉学家玛丽安娜,竟然是陕西媳妇,一开口就对我说不很熟练的陕西话。她丈夫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富平人。她主要从事中国、保加利亚文化的传播交流。这样在丝路各国文化交汇中生活的人物,都值得我们去描写。他们是中华文明的信息亮点,是中外文明交流的基站。我相信这些新生活的素材,将会在丝路沿线开拓出崭新的、有活力、有潜力的市场,我期待陕西文学摒弃赶时髦的心态,深度体验开掘,使自己的创作走向丝路、走向世界。

1 2
更多精彩,请关注丝绸之路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