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云儒:三度重走丝路 三度担任丝路文化传播使者 2017年12月18日 15:01:12 来源: 西安晚报

以近八旬高龄三度重走丝绸之路,探访漫漫丝路古道沿线节点与遗存——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近日以坚韧毅力,参与陕西等七省卫视和丝路卫视联盟组织的“丝路品牌万里行”,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第三次16国的探访。三次丝路万里行,行程共达4万公里,跑了沿线30余国、60余城。

res01_attpic_brief.jpg

半个世纪以来,肖云儒研究西部文化、考察丝路风情,在多次探访丝路国内段各个地域之后,近几年又将丝路国外段作为考察对象。他笔耕不辍,把对丝绸之路的文化思考和沿途见闻用文字展现给世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文化与丝路文化传播的勤奋使者。以下是肖云儒先生与记者的对话。

记者:肖老师您好!一位年近八旬的学者三度重走丝路的壮举,这在中外学者中实属罕见,您是靠着何种毅力与信念,完成三次丝路万里行的?

肖云儒: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对丝路的一种责任。这么重要的一条影响世界的路,作为有幸与其同时代的学者,不去了解它,研究它,反映它,是失职,是遗憾。丝绸之路对于古代、近代、当下,以及中国与世界的意义,我们是逐步认知的,但是对丝路文化的认识和研究远远不到位,从文艺角度的反映更是如此。目前,“丝路经济”已经迈开了大步,但“丝路文化”步子则稍显迟缓。我们翻译、引进的丝路文化作品,与输出的文化作品数量相差甚远,这是我们在丝路文化传播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二个原因,我研究中国西部文化艺术已有三十余年,三十年前就撰著过《中国西部文化论》,获得了中国图书奖,还主编出版过六卷本的“丝路文论丛书”,最近曲江出版集团已经重版,很快面世。中国西部其实就是丝路的中国段,行走、体验、研究丝路,是我大半生事业和学术生涯自然的延伸。

第三个原因,“丝路万里行”活动为我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我暮年的人生与事业有了迸发生机的机遇。我是南方人,来西部工作了一辈子,我的生命中需要补充丝路的钙质与血性。研究丝路是我的文化责任,我的事业延伸,更是我生命的内在需求,三者合一,构成了一种最佳的生存状态。我想做的事情与国家民族需要我做的事情高度融合,有幸身处其中,非常幸福,有一种生命的实现感,这与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成就感是一致的。在民族责任与个人追求共同实现的过程中,生命会迸发出想象不到的潜力。

三次丝路行行色匆匆,虽然浮光掠影,但每到一处,看到、听到的东西会激活自己对丝路的全部知识积累,引发巨大的精神共鸣。今年10月中旬,当我们的车队历尽艰险,穿越亚欧17国来到此行目的地布达佩斯,有一种感慨和感动涌上我心头。世界上有些路非常遥远,非常漫长,但从来没有走不到的遥远,没有走不完的漫长。只要同心协力坚持向前走,遥远就不远,漫长就不长,目的地就一定能达到。这三年,我写了上百篇文章,出了三本写丝路的书,十几家报刊和更多网媒转载,阅读、点击量近千万人次,你看丝路在中国的共鸣度该有多大。

记者:第三次重走丝路,经历与感受自然更加丰富。与前两次相比,这次丝路之旅有哪些令人兴奋的新鲜事?丝路沿线各国对中国和“一带一路”的认识和实践又有哪些新变化?

肖云儒:最深的感受是,各国、各地、各方对待“一带一路”的认知都有了科学的深化,“一带一路”在各国政府、商界与民间逐渐落地生根,共建共享正在走向成熟。可以说是“三心”:政府很上心,企业很热心,百姓很关心。

政府很上心——中国政府和沿线各国政府对“一带一路”都非常上心。丝路沿线的许多国家,国务秘书、部长、省长在官邸和论坛现场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可以感受到各国政府十分重视与中国的合作,对“一带一路”的期望值很高,各国也在政策上开了许多绿灯,做了许多实务。

企业很热心——三年前,丝路沿线中外共建的项目大都由我们的央企与国企承担,这回情况有了变化,令人惊喜的是,民营企业甚至中小微企业,热心涌入丝路经济带,大展拳脚。我们这次在丝路各国举办活动,几乎都是中国在各国的民间商会来组织承办的。比如,布达佩斯的入城式和文化经济论坛规模之大、组织之周密,就充分显示了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的经济实力与执行能力。在罗马尼亚,一位我的四川老乡,发现欧洲各国的共享单车发展前景很好,便落户当地建厂,生产、推广来自中国的共享单车。

1 2
更多精彩,请关注丝绸之路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