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博览园 2017年05月13日 13:40:38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渭南: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博览园论证会发言撷英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召开之际,5月10日,由国声智库文化发展中心、渭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的“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博览园研讨论证会在陕西省渭南市举办。论证会由“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课题组、渭南市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学术支持。渭南市常务副市长张建军参加会议相关活动,市政府副秘书长孙坤刚、张淑隽,渭南市发改委主任杨武民,渭南市城投公司董事长李彦龙等出席会议,市委政研室、市政府政研室、外宣办、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文广局、市文旅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会。来自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部委的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声智库、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商务印书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研究会等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本次研讨会旨在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进展和“五通”推进情况,对“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博览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对“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博览园方案提出具体建议、意见,研讨博览园建设工作的切入点和推进重点,对博览园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前景进行展望。

孙坤刚

孙坤刚(渭南市政府副秘书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视察工作时提出的陕西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的要求,紧密结合陕西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和渭南“十三五”规划,加快渭南经济社会追赶超越步伐,我们策划了“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博览园项目。

渭南是陕西的东大门,西岳华山所在地,北京时间发出地。全市辖2区2市7县、1个国家级高新区、5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是陕西省第二人口大市。渭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史圣”司马迁的故里。这里能源资源丰富,生产要素聚集,被誉为“中国钼都”“华夏金城”和“渭北黑腰带”,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投资环境十佳城市和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等称号,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自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来,我们沿着“一带一路”从布局规划走向合作,收获了一系列丰硕成果。这次策划“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博览园项目,就是为了弘扬丝路精神,充分释放渭南作为中华民族发源地的历史人文优势和“一带一路”重镇的社会经济优势,推动文化现代化和产业结构优化,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转型,在推动渭南成为“一带一路”人文高地的同时,打造陕西文化旅游产业的新样板。

相信渭南“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博览园建设必将成为“一带一路”的新平台、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民心相亲的新通道,也必将成为渭南展示的舞台、交流的载体、创新的助力和发展的抓手,为渭南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全面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李国强

李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通过研讨,我们对“一带一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博览园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讨论了项目的正确性、方向问题,认为它契合“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博览园集中体现了“五通”中的民心相通。民心相通首先是文化相通,通过具象化,使文化相通有了实体平台。博览园虽然是在渭南,但是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相通的。从博览园项目看到的文化,是大产业、大文化的概念,是发展的新动力。

渭南主动设置议题、主动谋划、主动作为、主动发力,视野宽、格局大、覆盖广。要以开放的精神、创新的精神,不断地理解、把握这个项目。我们在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尤其是要深刻理解共建的原则——不仅限于渭南市,要把“一带一路”所有的力量动员起来共建博览园。要以博览园促进和带动文化自贸区创新发展,使二者相辅相成。

项目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完善。祝愿博览园以开放、创新的精神抓住机遇,快速突破,争取早见成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认识,走向成功。

1 2 3 4
更多精彩,请关注丝绸之路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