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发到白头 他用双脚丈量西安非遗保护之路30年 2019年10月09日 15:08:24 来源: 西安日报

“如今,大众对非遗在认识上比以前提高了,传承人受到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王智说。16年来,粗算下来,王智走访过的艺人中,经过上下共同努力,至少有二三百名艺人被成功推荐申报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代表名录的传承人,一些民间艺人的生活轨迹,一些传统文化的命运,也因他发生改变。

王智说:“非遗工作从无到有,到现在越来越好。这是关乎中华民族文明延续和子孙后代的大事,传承人的期望与信任,这是多年以来让我义无反顾地踏上这条路的原始动力。”

从挖掘者记录者到传播者

让古城文化根脉触手可及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许多省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和尝试。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普及,也为西安非遗保护开拓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数字化时代。

从2006年开始,西安市开展非遗普查。期间,调查人员和专家学者走村入户进行登记、记录、摄影、摄像。摸清非遗“家底”后,6卷3000多页的《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成形。截至目前,我市非遗项目列入市级名录的有192项、省级名录101项、国家级10项,其中西安鼓乐成为“世界级”项目,在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如同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珠宝,借助高新技术的数字化平台会有更好保护效果。应该尽快建立西安本土的‘非遗大数据平台’和抢救保护的数字化工程,用大数据的眼光来看西安未来的发展。”王智说。近年来,王智开始受邀参加各种公益讲座,开始从一个挖掘者、记录者转变成一位传播者,把亲身经历、所感所想,和众人分享。值得王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心非遗文化,年轻人的热情与活力让他看到了非遗的未来。

“非遗体现的是对生命与精神的延续、对祖先智慧与创造力的关注,对历史与未来的关注。”王智表示,十三朝古都的文化积淀不仅蕴藏在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中,还蕴藏在人民群众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这些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安的根脉与灵魂。

非遗保护的视野决不能局限于一地一域,这些年,王智不断走出陕西、走遍全国、走向“一带一路”,希望学习借鉴更先进的保护经验,他说:“老艺人给了我们力量,非遗保护事业给了我们充实的生活,强盛的国力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可以安心钻研事业的温床,我会始终怀着一颗感恩、谦逊的心,在西安非遗挖掘、保护这条路上,做一盏长明灯。”

来源: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王江黎

1 2
更多精彩,请关注丝绸之路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