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经验 2017年07月31日 14:07:32 来源: 光明日报

“一方面要创造有利的条件,吸引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建设,为他们提供劳动岗位,增加劳动收入;另一方面要利用沙区的资源,最少量消耗水资源,科学适度发展特色种植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促进沙区经济发展,带动群众持续脱贫,实现防沙治沙和农民增收双赢。”张建龙说。

“30年的探索告诉我们,必须坚持规模化、系统化的沙漠生态综合规划治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产业规律,通过沙漠经济反哺沙漠生态治理,同时要创新,坚持持续的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王文彪说,沙漠生态修复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只有创新机制找到生态、经济、民生的利益平衡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寻求荒漠化治理的全球合作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不仅是自然生态领域的难点,更严重影响全世界消除贫困、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积有3600多万平方公里,覆盖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为引领,寻求荒漠化治理全球合作,成为嘉宾们热议的另一焦点。

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特别代表普拉迪普·梦噶指出,联合国土地荒漠化公约呼吁可持续管理土地,减少干旱,改善土地退化,要在技术创新和合作基础上,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力度,并且和政策整合在一起,才能把点连成线,形成应对荒漠化的合力。

经过多年艰辛探索,库布其治沙成就得到国际组织的充分认可,联合国在库布其设立了“全球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并正在向“一带一路”沿线以及全球荒漠化国家和地区大力推广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发展经验。

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荒漠化不容忽视,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中的十几亿人口长期饱受风沙之患。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指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对于世界发展意义重大。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较为脆弱,要把中国沙漠治理的创新和经验向“一带一路”国家乃至全世界传递出去。

“近年来,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略不仅让中国人民实现绿水青山的梦想,也有利于消除贫困,促进社会的繁荣。”希腊前总理安东尼斯·萨马拉斯指出,当前,荒漠化的挑战已经跨越了国界和政治,需要各国和各方共同努力合作来应对挑战,共建生态文明。

(原标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经验——从库布其模式看沙漠治理如何构建“共享模式”

1 2
更多精彩,请关注丝绸之路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