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疫情期间“一带一路”逆势增长 2021年03月13日 15:15:53 来源: 人民网

3月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的“逆势增长:疫情期‘一带一路’进展评估”研讨暨研究报告云发布会举行。

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人大重阳助理研究员郭方舟出席。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副所长、“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卫东,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雪兵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王义桅进行主旨发言。发布会由人大重阳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主持。

在报告发布环节,王文、郭方舟发布了报告《逆势增长:疫情期“一带一路”进展评估》。该研究报告的简版已刊发在《丝路瞭望》2021年第1期。

王文详细阐释了报告的背景和主要观点。第一,这份报告用数据表明,出乎很多国内外学者的意料,疫情期间“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化休克等逆势下并没有停止,反而在逆势中取得了预料之外富有成效的进展。无论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所有数据都显示“一带一路”在逆势增长。

第二,报告系统梳理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一带一路”的重要评述。

第三,报告对“一带一路”的发展给出建议。“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做到与抗疫、经济复苏、创新的“三协同”。未来,“一带一路”进入2.0时代,意味着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深入研究。随后,郭方舟从设施联通方面对报告内容做了简要补充。

在主旨发言环节,各位专家对报告给予高度认可和肯定,认为报告数据翔实、鼓舞人心,对建立“一带一路”学等建议表示认同,而后分享了疫情一周年来“一带一路”研究的进展。

刘卫东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政府跑在最前面,企业走得也很快,而学者的研究总体落后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展。所以,学者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要加大呼吁力度,力争让国家更加重视学术研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民心相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它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刘卫东呼吁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利用增量资金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设立多个民心相通专项资金。

胡必亮用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建设的六点新机遇和新趋势回应去年的“噪音”。一是“一带一路”克服重重挑战,投资总量大幅增长;二是没有一个国家因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而陷入债务危机;三是与相关国家共同推进能源转型发展;四是双循环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动能;五是疫苗合作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领域;六是数字化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机遇。

翟崑认为,“一带一路”出现了七个重要变化,在“十四五”期间要“负重前行”。一是“一带一路”进入到了后疫情时代的发展转型;二是“一带一路”的空间布局发生了量级变化;三是“一带一路”内生的地方动力兴起;四是“一带一路”越发具有重塑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作用;五是“一带一路”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战略管理;六是国际上对于“一带一路”的正面声音开始显现;七是“一带一路”已成为一个有韧性的“知行创”体系。

董雪兵提出,在中美贸易摩擦和后疫情时代,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得到高度重视。总体来讲,现在我国在产业体系、内需市场、制度环境方面有一定优势。不同发展水平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既有合作的共同需求,也有价值链攀升和拓展需求市场的竞争。但是能否建立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还取决于外部力量的竞争博弈。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合作模式和科技创新,推进更加深入的制度开放创新,培育更加强大的国家发展能力和产业链自控能力。

王义桅认为,疫情凸显了“一带一路”的生命力,它不仅在逆势增长,还在转型和提质增效。最关键是世界需要,又彰显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一带一路”学时不我待,可以分类研究,细化为“一带一路”哲学理念研究、治理学、发展学、哲学、经济学、文化学等。下一步的研究可以是“一带一路”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关系、“一带一路”怎样促进多边主义、“一带一路”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改革等。

更多精彩,请关注丝绸之路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