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勾勒丝路画卷 走进中国丝绸博物馆 2020年09月30日 10:35:26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15世纪欧洲大航海时代打通了丝绸由中国直接传入欧美的通道。17-18世纪,随着东西方贸易愈渐频繁,在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风,带有浓郁东方风情的中国丝织品深受欧洲贵族青睐。展厅里呈现了清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欧洲的丝绸产品,白缎地彩绣人物伞是其中的精品。这把阳伞为19世纪60-70年代所制,用料极其奢侈,以象牙为伞柄,五色网格丝线流苏为边饰,白缎地刺绣为伞面。伞骨将伞面分割成8块,每块自成画面,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亭台楼阁、戏曲和神话故事等。伞顶装饰有象牙人物圆雕,是高鼻梁、白皮肤的西洋女子形象。这种中西合璧、个性鲜明的设计图案正是当时中国外销欧洲商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这把伞可以说是清代广绣技艺的集大成者。”中国丝绸博物馆陈列保管部研究馆员金琳告诉记者,广绣色彩对比度较强,从其伞面以蓝、黄、红等饱和色彩为主色调,且绣面布局繁而不乱来看,这把绸伞应是从广州出口欧洲的广绣作品。

紧扣时尚风潮

作为一座研究型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先后建立了“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和“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对本馆藏品和世界各地纺织品文物进行科学研究、保护与修复,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

今年8月开幕的“后宫遗珍:清东陵慈禧及容妃服饰修复成果展”中,一件出土于慈禧定东陵地宫的陀罗尼经被备受关注。经被独幅织造,长2.9米,宽2.75米,因其用料之精、幅面之大、工艺之善而极为珍贵,同时也十分考验修复技术。“陀罗尼经被出土时被裱过,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去裱’,生怕一揭开经被就碎了。”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副主任王淑娟说。由于经被体量庞大,修复工作需要“慢工出细活”,只能由修复师轮流上阵,历时8年才完成修复。

中国丝绸博物馆还与世界知名纺织品研究机构和博物馆在人员、项目、展览、出版等领域积极合作,发起并成立“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中心”和“国际丝绸学院”。“我们已初步构建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关于丝绸与纺织品文化的国际合作专业网络。”赵丰说。

这几年,中国丝绸博物馆越办越“年轻”,为迎合不同年龄观众的需求而不断创新。从2011年起,中国丝绸博物馆每年举办年度时尚回顾展,回顾中国当年时尚事件,展示当代纺织服装时尚元素,同时收集设计大师的服装和服饰企业的精品面料。“希望能从中找到博物馆与时尚‘对话’的结合点。”赵丰介绍,这项工作已持续了10年之久,2021年将举办“十年时尚回顾”大展。

2019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合作,引进该馆“克里斯汀·迪奥”展。今年又引进新的西方时装展“巴黎世家:型风塑尚”,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粉丝。除此之外,博物馆还与当代时尚潮流结合,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年都会举办纤维艺术主题户外展,还有国丝汉服节和全球旗袍日。”赵丰说,“我们已经摸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未来将继续努力,把中国丝绸博物馆打造成一座研究型、国际化、全链式、时尚范的‘国字头’博物馆。”

1 2
更多精彩,请关注丝绸之路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