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童蒙文化与亚洲社会学术研讨会”在漳州召开 2019年11月28日 22:14:35 来源: 光明日报

“第二届中国童蒙文化与亚洲社会学术研讨会”日前在福建漳州召开。漳州作为“朱子过化之乡”、著名侨乡、闽南文化研究重镇,在这里举办此次大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童蒙教育在漳州有着悠久历史,早在宋代,朱熹及其门人陈淳注重童蒙教育在社会教化的作用,重视家风、家教、家学,编写童蒙教材,传授理学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以启后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金滢坤说。

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龙海教授、兰州大学郑炳林教授、中国社科院楼劲教授、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郭培贵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金滢坤教授、台湾王三庆教授、郑阿财教授等出席,开幕式由闽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院王建红院长主持,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以及闽南师范大学相关专家与会。

张龙海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童蒙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一环,是人格养成的关键,研究童蒙教育与童蒙文化对于引领当前青少年教育具有良好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通过此次大会更好地研究、挖掘和传播中国童蒙文化。闽南师范大学校党委吴彬强书记对此次大会的顺利召开予以肯定,期望推进中国童蒙文化研究更上新台阶。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以“中国童蒙文化与东亚社会”为主题,先后发表了主题报告和主题发言,内容精彩,特点鲜明。

台湾王三庆教授发表《敦煌〈语对〉与〈文场句秀〉研究》,对书籍编纂的变化及其对文化特别是对童蒙教育的影响进行了专门研究。

郑阿财教授以中国传统日用字书为中心,在《宋明〈碎金〉系日用字书在越南的接受——以〈指南玉音解义〉为考察中心》报告中认为宋明以来《碎金》系日用字书日益发达,并对越南编纂日用字书《指南玉音解义》产生了直接的重要影响。

中国社科院楼劲教授在《蒙学教材与魏晋以来儒学的发展》报告中指出,蒙学教材在魏晋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变化的标志在于蒙学教育中《论语》《孝经》成为最主要内容,体现了儒学程式化,这一变化进而对官学、学术思想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兰州大学郑炳林教授《丝绸之路与敦煌医学文化》则从敦煌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敦煌医学发展的角度,为大家阐述研究敦煌医学在中西医学医药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以《关于童蒙教育的反思》为题,结合亲身生活与学术经历,向学者们发问并反思当前童蒙教育的现状,认为不能让童蒙教育落入到“娃娃补习班”形式的窠臼中。

复旦大学韩昇教授承接陈教授之问,在《中国古代家训与童蒙教育》中指出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质,促进了童蒙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家风、家教、家法的形成。

福建师范大学郭培贵教授从“神童”这个主题着手,在《明代的“神童”政策及其成效》介绍回顾中国古代的“神童”政策演变,并就明代“神童”政策的实行及成效,总结这一政策的特点与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金滢坤教授以察举制度汉代经学的整理、《五经》博士设置、魏晋玄学的兴起为重点,在《秦汉魏晋南北朝儒家经典与童蒙教育概论》报告中指出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童蒙教育的源泉和最主要的内容,秦汉魏晋南北朝儿童儒家经典的启蒙教育与察举制的变迁紧密相关。

在主题发言环节中,与会专家学者从各自的学术专长围绕童蒙教育展开。中国社科院杨宝玉《晚唐敦煌张球寺学考索》探讨晚唐敦煌著名文士张球所从事的寺学教学活动,着重讨论中古时期寺学包含传道授业和启迪童蒙两种类型问题。

闽南师范大学蔡惠茹《明代福建科举家族的童蒙教育初探》,以明代福建的若干代表性科举家族,对其家庭童蒙教育实践进行初步探讨。

闽南师范大学陈良武《黄道周家庭教育论略》,以黄道周家书为中心探讨其家庭教育论。

兰州大学刘全波《论中古时期类书、蒙书编纂的历史继承性——以〈艺文类聚〉〈初学记〉为中心》以唐代编纂的类书《艺文类聚》《初学记》为中心,认为这一时段的类书编纂是南北朝以来的整个类书编纂链条上的一环,是类书编纂高潮期的延续与发展。

中国社科院蔡春娟《元代现存〈历代蒙求〉考》就元代现存王芮与陈栎两部《历代蒙求》,探讨他们的成书时间、内容、史观以及流传情况。

1 2
更多精彩,请关注丝绸之路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