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不老,中部崛起势头正好 2019年06月28日 10:13:40 来源: 光明日报

持续降本增效,加快推进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建设。一是突出打好物流项目建设攻坚战。强化协调调度,年内建成赣州冷链物流中心一期、南康龙泰安食品冷链加工产业园、寻乌综合物流园等一批重大物流项目。瞄准物流产业发展新趋势、新业态,着力招大资、引强企,把更多物流龙头企业引进赣州。二是全方位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研究制定并出台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政策,提高物流运行效率。推动业态创新,促进产业大融合。三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新业态新模式,重点培育发展冷链物流、多式联运、快递物流、物流金融等新业态,促进现代供应链创新和应用。四是加快赣州港多式联运试点建设,推广铁路集装箱和公路厢式半挂车多式联运,有序发展驼背运输,扩大公铁、海铁联运覆盖面,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江西省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中心主任 吴良灿

美丽宜人的生态

近年来,赣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态屏障。

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是坚持“源头严控”。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构建齐抓共管大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部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二是坚持“过程严管”。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实现“河长制”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湖长制”,加强湖泊保护管理;建立了市县乡村组五级“林长制”,将管护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山头。创新生态综合执法体制,成立生态综合执法局,攥紧生态执法“铁拳”。三是坚持“后果严惩”。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和市直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干部约谈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环境损害“一票否决”、约谈问责、终身追究“责任链条”。

驰而不息筑牢生态屏障。以生态问题治理和生态功能恢复为导向,大力实施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10年改造1000万亩低质低效林等一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一是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优良。纳入国家和省级考核的地表水断面水质均优于考核标准,东江流域出境断面水质100%达标。二是矿山环境实现有效修复。完成废弃矿山治理91.27平方公里,探索了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共治的“三同治”修复模式,废弃矿山重现绿水青山。三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坚持山上戴帽、山腰种果、山下穿靴的生态经济治理模式,治理崩岗3409座。四是森林质量实现稳步提升。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224.9万亩,全市46.4%的林地划为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建成防护林388万亩,探索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模式,“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状况逐步改变。

创新探索双向转换路径。一方面,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定南县“种植养殖—能源—生态”循环经济模式、赣县“指尖农业”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新模式成效初显。全域旅游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石城县跻身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另一方面,推动变“废”为“宝”,点“绿”成“金”。寻乌、定南、安远、大余等县在治理后的废弃矿区建起了生态工业园、光伏电站,种植了经济林果;信丰县推进灾毁土地复垦修复,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脐橙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章贡区、宁都县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打造生态体验园、乡村旅游景点,形成“生态环境修复+乡村旅游发展+集体经济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光明日报记者 胡晓军、陈雪、訾谦整理)

相关文章:老区何以“不老”

《光明日报》(2019年06月28日 05版)

1 2 3
更多精彩,请关注丝绸之路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