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之旅走进云南 全面助力“精准扶贫” 2017年12月21日 15:50:50 来源: 中国网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88个国家级贫困县,447万多贫困人口,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是全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之一。今年以来,丝绸之路西行之旅生态工程走进云南各地,开启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合作,以“农、林、文、游、养”创新理念,落地扶贫产业项目给云南贫困地区带来了希望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云南大理湾桥镇古生村,丝绸之路西行之旅生态工程组委会主席、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西部经济贸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晓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丝绸之路西行之旅生态工程积极弘扬丝路精神,提出了“西行之旅非生态建设不做”的庄严承诺。作为丝绸之路西行之旅生态工程的文化板块大型人文纪录片《西行之旅》历时两年,经过多方精心筹备,沿线调研论证,摄制组再一次踏上七彩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进行拍摄。

“以前的时候,在家里种些玉米什么的,一亩地也就几百块钱。现在村上几十户人都种植了工业大麻,这东西现在全身都是宝啊,‘杨队长’跟我们签了合同回收,今年合计下来每亩地差不多能有2500元的收入,比种玉米价值多好几倍,我村里一个亲戚种的多点,估计今年有超过两万的收入。”大松坪村支部书记朱绍雄高兴地讲道。从田间地头,到村里的广场洋溢着他们收获的喜悦。

图片1.jpg

宾川县鸡足山镇大松坪村,这里是傈僳族村寨,世代久居在这里的傈僳族人都已家畜养殖和栽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民风很淳朴,相对比较贫瘠,脱贫工作在这里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大松坪村地处深山,又属于典型的山地农业,想甩掉贫穷的帽子,难度也大。

在大理,我们见到了村民口中的“杨队长”——丝绸之路西行之旅生态工程组委会副主席、宾川瑞林克林业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杨昆林。“大松坪村有60来户傈僳族人家,今年是第一年种植工业大麻,共种植700多亩,超过在册土地660亩,含有农民的自垦荒地。仅仅麻籽和麻糠的两项收益,已经是超过120多万元,也就是说户均收入两万多元,亩产值每亩已经超过了2000元,这个2000元的山地亩产值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它已经是种玉米的2-4倍的收入。在全省‘云麻一号’工业大麻产业化大力推广下,至今已经是‘云麻八号’,这样坚持下去,不光是大松坪村傈僳族百姓脱贫,而是要让西南地区更多山地农民因此而受益,致富奔小康。”杨总告诉我们,脱贫攻坚,缺了产业支撑不行,产业扶贫离不开创新理念。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民族地区与革命老区等连片特困地区。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扶贫的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立足当地特色,响应国家战略,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由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归根结底,就是让扶贫从一次性变为可持续性发展。

杨昆林说道:“就我们云南而言,大多数的贫困区域是山地的农村,山地农民的脱贫,就是发展山地农业。所以在结合精准扶贫上我们把工业大麻作为山地农业发展当中,一个调整传统农业种植结构的支柱产业是可以稳定地、持续地保证农民较高亩产收益的产业化发展,这就让山地的农民有了自我造血的功能。它首先就是对传统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一个优选。在种植这个环节,也就是原料基地建设环节,为农户建档立卡,签订合同,就可以真正地达到精准脱贫,脱贫之后走向致富道路的一个产业,这样的脱贫才是实际的,才是稳定的,才是持续的,这样就真正地达到了一个产业脱贫的实际效果。

1 2
更多精彩,请关注丝绸之路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